首页 小说 散文 诗词 随笔 综合 摄影 诗歌 书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内容

【散文】故乡的水

发布日期:2024-07-23  查看次数:5931   作者:王志英

 
 
 
0:00
0:00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水治水是故乡——盐湖区龙居镇小张坞村的一件大事。 

话还得从小时候说起。

小时候,村里没有水浇地,只需要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人吃水,靠的甜水井;牲口吃水靠的是咸水井。

咸水井,遍于全村。因为村的表层水就处在咸水层带。

甜水井,村里只有四眼:一眼在吕家巷马菊花家,一眼在马里庄碾麦场,一眼在角巷泊池边,一眼在文昌阁泊池西南角。

这四眼甜水井都处在大泊池的边缘。

其实,这就是“甜水井”的秘密所在。

    因为大泊池都是用来蓄贮下雨水的。雨水“甜”的。长年聚集在泊池里,自然会往地下和边缘渗。渗的多了,时间长了,甜水就把咸水往远处排挤,附近就是“甜”的了。于是,在大泊池边打出的井自然就成了“甜水井”,这是符合科学原理因此 马里庄虽然没有大泊池,却在离吕家巷泊池很近,只有几米远,自然也成了甜水井“谜底”一揭开,群众就在菊花家外、泊池边上又打了两眼吃水井,杨家后头也在小泊池边打了一眼,果然“甜”,村里便有了七眼甜水井。

后来,卫生部门为了解决“吃水井含氟量高的问题,国家支持下,小张坞村在西北角农场打了一眼深井,建了一座水塔,定时供给村民吃水。这才结束了“七眼甜水井”供全村人吃水的历史。

2006年,盐湖区进入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阶段。那一年,盐湖区在总结全区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成果。通过“资源整合,统筹规划,集中连片,城乡一体”的模式,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开启了“拧开水龙头就是甜水”的新时代,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安全问题。

在不断解决人畜吃水难题的同时,尽快实现水利化就成了村民的当务之急。 

解放前,小张坞没有一亩地。解放后,党和政府支持村里开始打井50年代打了30眼土井,60年代打了20眼“大锅锥”井,70年代及其以后打了20眼深井。

    提水机具也不断升级换代。最初是人力辘轳水斗,后来是牛拉或人推链式水车,再后就由人畜动力变成机械动力,先是锅驼机、后是柴油机,汽油机。农村供电后,又变成了离心泵潜水泵。

那时,我还是个学生。署假回村后,按照学校部署,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我被分配到省委小张坞经济调查组,组长让我负责计算和填写半个村子的数字和表格。有空时就随着父亲在地里“浇园”。浇园就是在井台赶着牲口拉上链式水车转圈圈。随着牲口一圈又一圈的转,水车筒里就会流出涓涓清水,顺着渠道流向远方。我便和父亲拿起铁铣到远方的地里铲高填低、堵渠回,让一畦一畦的庄稼都被浇上水。虽水流不大,但细水长流,一天也能浇上一亩多地。与现在黄水漫灌相比就差远了,都要急死人了,可那时的老百姓却“因为我村有了水浇地而骄傲!”

随着电力发展,我们不用链式水车了,而是把潜水泵插在井里直接抽水。一年晚上,我随父亲正在玉米地里浇地,因为水速太快,在流经一个坟堆时,大水灌满了坟洞。我正要堵洞,一不小心却陷进了洞里,我大喊爸爸救我,爸爸救我”,爸爸几个箭步跑到跟前,我才抓住铣把被“拽”了上来。

后来,因为水位下降,政府又支持打深井,我村先后打了20眼。

深井,在我村是个新生事物。它是通过钻探方式开凿出来的地下水资源,与表层水相比质量更高,也更为丰富,它能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它对于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村里人都视它为“宝”,非常爱护每一眼深井。那时,我已结婚。一个星期日,我回家休息,就利用这个机会随爱人到地里帮助生产队浇地。因为水大流急,一不小心水就会冲破渠道,乱流一地。我便以渠道为界,与爱人分工,各把一边,随时准备开畦堵埝,真是“放下扫帚,就拿叉把,忙得不亦乐乎。”但忙是忙,心里却乐得很,“因为村里有了深井”“如果渴了,就聚一把水,喝进肚里就一下子凉到了心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村引黄灌溉水利工程开建。此工程,西起永济尊村,东至夏县,总干渠长81公里。我们盐湖区(原运城县)是这个工程中最大的灌溉区

记得1976年冬,运城县组织5万水利建设大军,在永济工地和本县积极开展引黄工程建设。经过三年多的连续奋战,1980年基本完成引黄骨干工程建设。

1980年7月开始,又抓渠配套工程建设。小张坞村就是那个时候完成黄河水进村、进队、进地配套工程的,从此小张坞村实现了用黄河水浇小张坞地的多年梦想进而又实现了深井与引黄工程双配套,使全村7080亩土地实现了农业水利化。

已经42年了,我们小张坞村的村民已经饱尝了引黄工程的甜头,享受着引黄工程的丰收,引黄工程已经成了我们村村民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但是,因为时间长了,有些设备老化了,破損了,有些支渠需要修理,有些渠道需要架桥,有些地方需要加压高调……就在这个时候,盐湖区政府派人来了,而且决定由农业部门投资,为农民负责维修旧渠、修筑新渠、埋设管道、加压高调、努力扩大引黄灌溉面积

从前年3月起,我就在家乡目睹了这种场面。他们——派来的工程队,利用农闲间隙,已经更新渠道4000多米,修筑新渠2200多米,还在王南岭、西袁庄岭、碱沟岭等高垣地带下,建了一个大蓄水池和“加压泵房”,再用加压泵通过地下管道将水送到高垣地区,现已埋设粗管7000多米,让千年没有用过黄河水的耕地也用上了黄河水。

引黄老渠之所以破损,就是因为没有搭桥。因为没桥,群众就自己搭桥。搭桥的原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有木椽,有木板,有旧预制板,上下坡也夯不实,经常发生引黄渠被压塌、压垮的现象,直至漏水。

这次政府决定一家一桥,长4米,宽1.2米,厚12公分,一律用钢筋水泥现浇现铸,上、下坡也由工程队负责用土夯实,这便彻底解决了粗制滥造问题,现已造桥200多个,群众高兴地拍手叫好:“政府花钱,农民浇地,真是美到了心里!

日前,我同几位乡亲站在梨树地头观看浇地,只见树行与树行间有一丈多宽,树间搭有高埝,说时迟那时快,说话间半尺多高的水头,就像一匹放纵的野马向梨树地冲去,这就是黄水进地,这就是大水漫灌,这就是引黄的威力,这就是现如今故乡的水!

哈哈,你说美不美?!

 

相关文章  
上一篇:【散文】怀念母亲 下一篇:【诗歌】缘来缘去
您的心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加盟合作 | 诚聘英才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主办单位:文学艺术网 咨询电话: 13484877838 来稿邮箱xghxds@126.com
工信部备案许可号:陕ICP备2023002679laig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