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玉先生
——追记卢氏县老区志《古镇兰草》主编丁宝玉先生
兰草有朵世间花,十年孕育不常开。一旦苞蕾刹那挺,花儿常青永不衰。这花就是丁宝玉先生用心血和生命培育的老区志《古镇兰草》。
80万字的老区志《古镇兰草》于2020年印刷面世
一、大雪飘飘花儿孕
洁白的雪花,轻盈地旋进了我的办公室。几乎就在同时,北风带着尖利的哨音,把 满身雪花的丁宝玉先生,一下子旋到了我的面前。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大地没有了往日的姹紫嫣红,却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幅洁白的画,纯洁通透、轻盈自然。朔风紧起,阴霾的天空下,起先是细小的雪籽籽,继而转为细屑般的雪绒。最后才飘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柔软无声,浪漫多姿。
在这样的大雪天,丁宝玉先生冒雪造访,一定是有火急火燎的事,我着实吃了一惊。
帮他弹扫了身上的雪花,我泡了一杯上好的普洱茶递给他说:“不急。先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嗯,不急,我是来拜师的。”丁宝玉先生一边喝着热茶,一边看着我的神色。
我绷紧的心放松了:“丁老师,您咋说反话?我从来没当过老师。”
“您是省社科院评的历史学副研究员,近20年资历的县委党史办主任,妥妥的史学界大师。”丁宝玉先生很认真地说。
我是1989年从乡党委副书记调到县委党史办公室任副主任并主持工作的,后当了县委党史办公室书记、主任。本来打算在此退休的,没想到在我近48岁的2002年2月初,一纸调令到县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分管文秘工作。
那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干部调动。记得是农历2001年腊月的一天夜里,快10点了,县委组织部通知我第二天上午9时到县常委会议室开会。上午近9时,我赶到县常委会议室门口,组织部的领导给我一个县委红头文件。我看了一眼,傻脸了,文件任命我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准9时,县委领导给我们六、七个人集体谈话:“经县委常委研究,在座的几位工作有变动。现在拿上通知到新单位报到。不愿担任新职务的,到新单位就地免职。谈话完毕,散会。”
这是2001年6月4日原县委书记在县委大院被市检察院带走后,9月下旬王振伟同志任中共卢氏县委书记后的第一次领导干部调动。特殊时期,特别调动,充满了火药味。
到县委办公室报到后,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刘文生主任示意我去见王振伟书记。王书记说,按规定任新职免旧职。考虑到县委党史办主任业务性强,县委想听听你的意见。我说,到县委办只能拿正科工资,职称就不管用了,工资会受影响。“那你就兼着。”王书记点了点头叮咛:“县委办工作很重,兼职不能影响主业。”
2007年春,我成了县委办第一副主任,负责县委办的日常工作(又犬耕忙碌了近4年。2010年上半年写了申请,县委发文退居二线。但因县委办只剩下一个副主任,县委仍让我履行职责。至是年12月28日,县委办调来了几个副主任,我才于2011年初彻底退居二线),工作更忙了。虽然党史办主任我一直兼着,但实际上党史办我不大管,有业务骨干在顶大梁。因此,称文史老师实在惭愧。不过,作为一个史志工作者我还是乐意与丁宝玉先生交流的。
丁宝玉先生鼓了很大勇气,说出了他想写兰草志的念头。是月,他正在办退休手续。退后想把精力放在征编兰草志上。我很支持丁宝玉先生征编兰草志,并就写兰草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当讨论到兰草志是村志或乡镇志时,我和丁宝玉先生达成了共识,都认为兰草志应该是乡镇志的概念。首先,兰草古来称镇,管辖兰草流域的各个村落。明代以前,兰草镇属陕西省洛南县所辖,明末划归河南省卢氏县。其次,解放后,兰草还曾经是县政权的直辖中心乡。我顺手从书架上拿了43.3万字的《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卢氏县组织史》一书,翻到第50页和第166页记载的中共兰草中心乡党总支委员会和兰草中心乡人民委员会机构设置的历史。该书199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记载了1939年至1987年卢氏县党、政、军及政法系统、群团系统组织沿革的历史。该书由中共卢氏县委组织部、中共卢氏县委党史办公室、卢氏县档案局共同组织编写,我本人担任主编。该书记载:1956年2月,卢氏县人民政府改称为卢氏县人民委员会,全县改划为24个中心乡和45个一般乡,45个一般乡分别隶属于24个中心乡。县人民委员会下辖包括兰草中心乡在内的24个中心乡人民委员会。兰草中心乡下辖鳌家一般乡。中共兰草中心乡党总支委员会书记杨春青,兰草中心乡乡长吴保森。1957年4月,撤销24个中心乡和45个一般乡,在距县城较远的山区设了3个区,其他地区设11个直辖乡。兰草中心乡撤销,并入官坡区。1975年8月至1981年10月,全县曾划为25个人民公社,比24个中心乡还多1 个。1961年8月至1965年2月,全县改划为1 个镇和7个区,区辖42个小公社。官坡区辖官坡、兰草、徐家湾、鳌家、庙台5个人民公社。再次,兰草志地域范围内的总人口也相当于一个乡。兰草志要写兰草河流域的兰草村、兰西村、兰东村、安坪村、火神庙村、火炎沟村等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一万人,比木桐乡总人口8008人(2006年出版的县志记载)还要多。
临别时,丁宝玉先生握着我的手说:“好。白主任,我就按乡镇志的要求来写。”
望着丁宝玉先生消失在纷纷扬扬大雪中的身影,我久久萦立在办公室的窗口,凝视着他远去的那条看不到尽头的雪路,耳旁依旧回荡着他那“我就按乡镇志的要求来写”的坚毅声音。
二、十年风雪花儿开
当我看到80余万字的《古镇兰草》初稿时,已是2019年的大雪节气的第三候时辰。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里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意味着天气将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会增大。北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2019年的大雪节气为12月7日,农历冬月十二。每个节气之间15天,每5天为一候。第一候的物象为(鹤鴠不鸣),鹤鴠也称寒号鸟,它不叫了,天气更冷了。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第二候的物象为虎始交,预示天地万物阳气蠢蠢欲动。大雪后五日后,老虎感知到微阳,开始交配。第三候的物象为荔挺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兰草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即植物开始慢慢的冒出枝芽,人们应该有厚积薄发,生机盎然的积累。《古镇兰草》就是丁宝玉先生厚积薄发,生机盎然的积累。
仅《古镇兰草》的志书命名,就对丁宝玉先生的大智慧十分崇拜和敬仰。志书的书名一般为《某某县志》、《某某乡或镇志》、《某某村志》。兰草志的地域和容量是乡镇志的范畴,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兰草不是行政区划概念的乡镇,而是一个行政村。命名《兰草志》,给读者的感觉是村志;命名《兰草乡或镇志》,又不符合实际;只有命名《古镇兰草》,才鬼斧神工,恰到好处。古镇,点明兰草在历史上是镇。兰草,也不是兰草村的概念,而是兰草河流域的概念。后来这里行政区划虽不是乡镇,但志书写的是古镇兰草及其兰草河流域的历史,是乡镇志的范畴。可见,《古镇兰草》的命名绝妙,实为丁宝玉先生独具匠心的大家神笔。想来丁先生为志书命名的推敲,是他多少个不眠之夜呕心沥血的辛劳结晶,为丁宝玉先生由衷地点赞!
80余万字的《古镇兰草》,按照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以编年体为主的编写体例确定框架结构;运用时经事纬、点面结合的方式记述史实;坚持人事结合、以事带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采取夹叙夹议、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方法展开内容。做到了史料与史论、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学术的相统一,文献、学术、知识与文化的相兼容。全书共辑七篇,按篇、章、节结构为序、各个单元既能独立成篇、组合又浑然一体,既有数学排列组合的逻辑思维之美,又有音乐高低起伏的旋律韵味,加上犹如兰草河潺潺流水的优美文笔,其形象思维之美堪与散文比伯仲。
《古镇兰草》的内容博大精深,既有梗概总览版块的《概述》、《地理》、《兰草大事记》;又有主体重点版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在史料、数据、事件、人物等方面的全景式记述,立体化展现了古镇兰草的历史变迁;还有辅衬补缺版块的忆事记人的各类散文乃及小说、词赋、书画,以乡党的视觉讴歌兰草的红色历史,赞美家乡的山水风光,颂扬为兰草流域增光添彩的风云人物,抒发热爱家乡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古镇兰草》字里行间涌动着怀旧思乡的情愫,触动着读者柔软敏感的乡愁情结,把您带入家乡的山山水水之间,让您回梦尘封的童年往事,用思念已久的触角抚摸那熟悉的家乡味道,将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描绘进您的眼睑,在您的脑海中勾画出未来家乡的美好画面。读罢其中任何一篇作品,都足以使人热血澎湃,思乡爱乡之情油然而生。啊,《古镇兰草》是兰草流域数千年来阳气萌动而抽出的新芽,是丁老师在十年风雪和寒暑中的阳气萌动而绽开的花蕾,永不凋谢!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开中华民族集史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先河,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鲁迅先生语);那么丁宝玉先生的《古镇兰草》就是开卢氏县乃至全省民间自发编纂地方史志的先河。
地方史志的征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征编劳动量大,征编时间长,耗费资金多。据笔者所知,卢氏县志办1981年成立后,定编10人,1998年才完成和出版了第一部100余万字的县志,耗时17年。这17年的10人工资和办公及征编经费,出版经费等,是很大的数字。还不算资料都是各单位和各乡镇提供所花费的人力和经费。栾川县一部乡镇志,聘请了好几位秀才,用了好多年时间,耗费了近20万资金,才完成了送审稿。省地方志评审组到栾川县开评审会时,多数专家持否定态度。栾川县的有关部门做卢氏县前去参加评审会专家的工作,请求看在1949年10月前在行政区划上是一个县的乡情份上,发言网开一面。结果是志书虽没推倒重来,但要求应重大修改。又耗费了几年时间,才拿出了二稿。
《古镇兰草》是在丁宝玉先生的扛鼎之下,完全依靠民间力量来完成的地方志力作。由此以来,丁先生遇到的种种困难如资金问题、人员问题、征集问题、编写问题、协调问题等等就不言而喻。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资料包罗万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就无从编纂志书。因此,征集资料是最大的难题,也是最花费资金的地方。而《古镇兰草》的征集资料费用完全是丁宝玉先生自掏腰包的,征集资料也是以他为主,并感染和组织一些乡党开展的。
我在梦中常常出现一个画面:在柔媚的阳光下,有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夹河两岸的绿树婀娜多姿,在风中轻轻摇曳,一条平坦广阔的大道沿河而上,远处的山岭蜿蜒起伏,田野的庄稼一碧如染,蔚蓝的天空云雀啼鸣着飞过,农田里彩蝶翩翩起舞。有一个人出现在这个画面中,他孤单一人在兰草川跋涉,他走得那么从容,那么坚毅。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没有刻意的彷徨徘徊。他是谁呢?我只能看见他的背影,看不见他的面容,看不清他的脸。我遥望着他那清瘦而又修长的身躯,俊美的身影,直觉告诉我,他就是丁宝玉先生。多少年来,为了征集资料古镇兰草的资料,丁宝玉先生无数次在兰草的山山水水间跋涉,这是一条臻莽塞途,荆棘遍布,风沙迷漫,矫猿失魂,飞鸟落魄的险途啊!但是,丁宝玉先生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样,怀一颗赤诚之心,抱一腔不屈之志,一遍又一遍叩问兰草的历史,一次又一次丈量兰草大地。只见先生匆忙的身影在奔波,迎朝霞于松下,披晚霜于西山,踏夕阳看霞飞,伴素月觉冷暖,看风起河川,观蛟潜龙潭,指点江山形胜,廓清历史迷雾。先生已是花甲之年,精力远不及年轻时期那么充沛了,许多东西还要从头学习。比如电脑操作,先生凭自己的毅力学会了打字排版。面对收集到的繁冗的信息资料,先生一件件要考证求真,寻找当事人查实。先生多次到县城与邻近县市的文史部门查阅资料,区分真伪。先生拼上了自己的一切,耗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很难用一句话描述出来啊!正如作家冰心描写的那样: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丁宝玉先生用心血和生命浇灌的《古镇兰草》就是这样的花。
三、冰清玉洁花儿香
当我看到80余万字的《古镇兰草》初稿时,在满满的惊喜和崇敬的同时,惭愧与内疚像许多蠕动的小虫子爬上了我的心头。当初我小看了丁宝玉先生,认为2008年冬天在我办公室他说出了想写兰草志的念头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因为征编兰草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官方在人力、资金、资料等方面的鼎力支持,仅凭从来没有从事过文史工作的丁宝玉先生的个人力量和民间力量,是很难完成征编任务的。
结果,事实打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那放在我书桌上厚厚的《古镇兰草》志书,像砖头一样打在我的脸上,砸到我的心中。我浑身发烫地在西安的书斋里一边踱着步,一边默默地念叨:“要为丁宝玉先生的《古镇兰草》做点事,一定要为丁宝玉先生的《古镇兰草》做点事”。仿佛只有做点事才能减少我的惭愧与内疚,才能对得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且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所在地的兰草人民。
我想起了我在职和退休后一直担任的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的职责。1990年初,陈云同志向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建议,成立了由老领导、老将军、老专家组成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为中共中共顾问委员会撤销后老同志发挥作用的舞台。省委、省政府一系列老区工作文件把省、市、县各级老区建设促进会定位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老区工作的参谋和助手。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下发专门文件,设置了老区工作专项资金,列入每年度的市、县财政预算,由市、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申报老区项目。各县写的《革命老区发展史》,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均列入老区项目下拨了资金。兰草区域是红军时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东部地区的重要区域,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镇兰草》详细记载了兰草区域的红色革命历史,给予其印刷经费资助是理所应当的。我把这个想法以个人身份向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有关领导非正式进行了试探时,答复是可以在2020年春的老区项目申报时列入。程序是,《古镇兰草》编辑部向卢氏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申报印刷经费资助,然后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列入额度内的老区项目,向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申报。
我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电话告诉了丁宝玉先生。他略沉吟了片刻,缓慢回复说:“很感动,很感谢。但,啥事靠自己的初心无法违背。否则,会良心不安的。”
2020年,丁宝玉先生完成了《古镇兰草》的印刷赠阅任务。59650元的印刷费用,完全是兰草流域的人民众手集资的。我崇敬地阅读着书中记录的长长的捐款名单,其中有马铁军先生1万元的捐款,有丁宝玉先生和儿女7000元的捐款,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数量不等的捐款。我刹那间悟到:丁宝玉先生“啥事靠自己初心”的理念,就是兰草人民自力更生、聚沙成塔、众志成城的老区精神的体现;也是当年打江山时老区人民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原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王健将军语)”精神的发扬和传承。正是这种自强自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了近万名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的兰草人民,滋养了近一个世纪来从兰草流域走出来的数百名各行各业精英,其中厅局级的5人,县处级的18人,科局级的73人,高中级职称的 2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人,这种精英现象在卢氏县区域十分罕见。
兰草人参加红军最多。原红七十四师师长、后任北京军区政委、中央军委委员的陈先瑞中将在北京告诉笔者,卢氏县有很多人参加了红军,记得西南山一带一次就有300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兰草流域人的很多。现在,兰草流域参加红军的有名有姓的就有20多人,这些人大多牺牲在战场上,看到新中国诞生的红军极少。县党史办了解的兰草籍红军郭永祥,15岁就在当地参加了红七十四师。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阅兵式上,郭永祥在骑兵方队光荣地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检阅。兰草籍的革命烈士多,在各个革命时期都有兰草人洒下的鲜血。有父子同日遇害的地下情报站工作人员高玉森、高喜振。有同时被敌人杀害的农会主席员树春、员树泰兄弟二人。有血洒上甘岭的勇士,有牺牲在渡江战役的革命战士。这些烈士的名字都是在民政部门有案可查的。新时期,在西藏平叛,在老山前线,在苏丹维和,处处都有兰草人的身影。这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被丁宝玉先生发掘出来,让人读了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生于1948年11月27日的丁宝玉先生,先后在兰草学校和官坡(四中)高中任教,担任数学老师及班主任。2008年12月退休后,他把自己的晚霞献给了《古镇兰草》征编的文化事业。从2009年开始征集,到2010年至2019年完成初稿。在2020年完成修改和印刷赠阅任务后,丁宝玉先生于2021年3月16日驾鹤仙逝,长眠在兰草大地。
在兰西寺坡塬上有一道山岭,蜿蜒起伏如即将腾飞的卧龙,绵延十几里。在大箭杆沟口的河对面,伸出一个山梁,好像母亲的臂膀。丁宝玉先生与他的前辈,头枕青山,长眠于此。兰草河水从您的身边缓缓流淌,风吹动绿树发出的声响像催眠曲,烂漫的山花发出阵阵的芬芳,彩蝶在轻轻起舞。我最最敬爱的老师和先生,您安静地长眠于此!您太累了,好好休息吧!
我默默地肃立在丁宝玉先生的墓前,任凭雪花一片一片的落下来,在我的身上变成水珠。远远地,我看到您走来。你的步履轻盈,好像钢琴在弹奏。你的微笑是三月的阳光,白白的雪在刹那融化。
我站在荒芜的原野上,看到深冬的这场初雪,穿着纯白的衣裙,在风里最后的摇摆。雪染的冬天,我想知道,哪年哪月,您那裁冰剪雪的文字,玲珑成我途径路上缤纷满地的花香。其实您一直不知道,遇见您,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是一场美丽的意外。遇见您,醉了那座屹立不朽的山峰,暖了我一城温婉的柔情。您一直不知道,那一泓无邪清澈的回忆,泊在我心中的湖上,在岁月深处,散发着浓郁芳香。您一直不知道,每次想起那些故事,那些风景,心,都会无名的颤动、想念,会再次扬帆启程。我希望有一天,能和您一起,走过这条崎岖的山路,淌过这条蜿蜒的小河,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朗朗夜空,一同寻觅文字里高贵的灵魂和天地间无言的壮美!我希望有一天,能和您一起双手捧起轻盈飘舞的雪花,寻找到灵魂至纯至美的皈依,用真诚的信念粉刷我们精神的墙壁。
记忆的风,掀起一片片雪花的轻盈。在雪花飘飘中,《古镇兰草》是兰草人民围炉夜话中不朽的话题。丁宝玉先生永远活在兰草人民心中,就像《古镇兰草》世世代代在兰草人民中流传那样。
2024年3月16日卢氏县作协召开丁宝玉先生纪念文集首发式座谈会
啊,兰草有朵世间花,十年孕育不常开。一旦苞蕾刹那挺,花儿常青永不衰。这花就是丁宝玉先生用心血和生命培育的《古镇兰草》。《古镇兰草》一定会世世代代在兰草人民心中永远绽放!
作者简介 白旭东,男,1954年生,河南省卢氏县横涧乡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史学副研究员,卢氏县拔尖人才,三门峡市首届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全国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1972年参军,1979年从警,1982年到县委办工作,1983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干部专修科全日制就读,1985年毕业回卢后任范里乡党委委员、党委秘书。1986年6月,任横涧乡党委副书记。1989年冬任县委党史办副主任并主持工作,1992年任县委党史办书记,1994年任县委党史办主任。2002年2月初,任县委办副主任,先后分管文秘工作和督查工作。2007年春任县委办第一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2010年退居二线。现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1974年以来,发表纪实文学、人物传记、散文、小说等作品百余篇,先后出版历史专著4部2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