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了衰退阶段,身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机能变得缓慢、迟钝、不协调,甚至笨拙;记忆力减退,说话重复唠叨,再三叮嘱,总怕别人和自己一样忘事;许多老年人习惯根据老经验办事,固执而刻板;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产生老朽感和无能感;有些老年人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乃至夫妻感情;有的甚至体弱多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就必须按照老年人的特点来安排老年人的生活和学习。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过好老年生活的:
(一)
首先是增强体质,活动筋骨。从我丢开土地劳作起,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坚持每日沿环村大道转上20多里路,行进中有微风陪伴的清爽,有大地气息的滋养,有太阳光照的相随,有鸟叫虫鸣的歌唱,有听不够的欢声笑语,有左右逢源的风景……这会让人心情舒畅,眼明心亮,那些柳绿花红、碧绿的旷野,那些茂盛的果林,那些海洋般的庄田,还有那诸多的枝繁叶茂的花花草草,飘扬着醉人的芳香,看着它们在雨水的滋润下疯一般的狂长,瞅着它们的花开花落,喜看那毛茸茸的小果一天天长大,又一天天地变红或发黄;看那珍珠般的葡萄晶莹剔透,真的一步一个景。更有那机来车往,人流不息,收获的,播种的,忙得农人们不亦乐乎……
有时,我还在树荫下,找几个人坐下来聊聊天,回味着趣味往事,谈论着国内外大事,加上侃侃闲、抬抬扛,畅所欲言,乐不可支!
无形中,这就畅开了心扉,强健了身体,让人心情舒畅,乐观向上,我觉得这就是老年人的精气神所在!
(二)
根据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变化,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地做一点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自己的爱好和消遣。这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还是老年人的精神营养。
由于离、退休和体弱多病,老年人与社会的交往变少了。看的和想的也少了,有点孤陋寡闻,慢慢对外界就漠不关心了、反应也迟钝了并缺乏生活的动力。有人误以为这是“享清福”。其实这不是,而是自甘落后,自觉“等死”。有的还觉得“老来无事”,便迎合社会不良风气,沉溺于赌博,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地做一点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自己的爱好和消遣。
实践中,我就是这样干的:选择性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比如看看娃,扫扫地,或家务中的一些零碎琐事。有时还适度地在田间为儿女们锄锄草,更多的则是读读书,看看报,记记笔记,甚至写一些稿子,有些人也选择练书法、学画画,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儿子转运带全家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宅院长满了草。我就除草灭虫,收拾杂物,把院子深翻了一遍,打成畦,撒上政府发放的有机肥料,种上各种蔬菜。如菠菜、黄瓜、脆瓜、豆角、茄子、西红柿、辣椒、南瓜等。并适时打药、浇水。现在,豆角蔓已爬上架子,一簇簇的豆角倒挂在豆蔓上,个个都有一尺多长。两天摘一次,每次都摘一大把;脆瓜两天打一次尖,每条蔓上都平躺着两三条、七八寸、比胳膊还要粗的脆瓜;西红柿架上满是花果,大的渐红,霎是好看;茄子紫红色,每株上都挂着好几个……整个宅院的蔬菜,生长旺盛、果实累累,香气扑鼻。因为吃不完,就送给几个孩子的家庭和街坊邻居们品尝。既活动了我和老伴的筋骨,又拉近了我和孩子以及邻居们的距离,何乐而不为之?
(三)
人到老年,吃饱了、穿暖了、往往就感到满足了。其实这是一种松懈不前的守旧观念。我们应该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把尊严与价值当成老年人的精神支柱来看待。
我觉得,虽然老了,但不能闲着,因为有了事干,你才会有了惦记的东西,精气神也才会永葆愉悦与旺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巧用一切休闲时间,手捧一本书或夹一张报,认真地看、细细地品,享受着文字的美味,寻找着你想要的收获,并把所思、所想、所见的,拿起手中笔,将时光留住,把美好的真情印记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学有所成,学有所获。正如赵宏元老师在文章中提到:“古往今来,老年人都期盼延年益寿,然‘神丹不灵’,‘妙药不行’,‘求医无应’,‘拜佛无用’,因此,精神养老、健康生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最佳的选择,最优的路径。”所以,我在群众的鼓励和支持下,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读书看报,摘抄文章中的精语妙句,并将其汇集成册,便于经常翻阅。在此基础上,我又把在农村的所见所闻,尝试着写成稿件发往报社和网站。
采访与写稿,成了我老年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有了习文与写作,才使我的老年生活,避免了枯燥无味,没有了疲倦之感,吃饭也香,睡觉也甜,特别是发表之后,更是喜上心头,觉得这时的老年生活才更加有滋有味。
|